您的位置:首页 > 实务观察 > 热点透视 >

【编前语】

宜昌市村镇化发展调查

傅光明

       内容提要:村镇化发展的四种模式:第一种是“城中村”,已经或正在溶入城市化的村庄。第二种是城郊的村镇化。第三种是经济较发达的县域经济中的功能齐全的村镇化。第四是县域经济欠发达、地处大山区、贫困地区的正在发育和完善的村镇化。 村镇化是城镇化的雏形和初级阶段,从22个村级发展的模式看,主要有9个基本要素和特征:基础设施完备化,产业结构升级化,城乡网格一体化,村级经济股权化,审批购买快捷化,环境卫生长效化,社区管理精细化,社会保障延伸化,财政供给适度化。全省“三万”活动和对口帮扶加速了村镇化发展进程。若干启示: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支持力度。深化政府改革,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为村镇的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上来。三是加强村镇干部的培养和教育。

       主题词:村镇化 基础 城乡一体化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今年5月6日—12日,笔者参加了对湖北省宜昌市13个县(市、区)的“三万”活动的检查考核,共调研了22个村或社区。行程2200公里,平均到达每个村或社区100公里。调查的方式主要是听取汇报,交谈座谈,现场观察。我感觉农村面貌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,普遍的村镇建设面貌大大改观:农村公路越来越宽敞,楼房越来越亮堂,村庄越来越美丽,环境越来越整洁,山林越来越浓绿,网格越来越发达,审批和购买越来越快捷,收入增长越来越迅速,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,各种纠纷越来越减少,幸福感越来越增强,脱贫致富信心越来越充足,脸上越来越笑逐颜开,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,城乡差别越来越缩小。

       调查表明,我省连续四年的“三万”活动,有力推动了以村镇化为基础的城镇化快速发展,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,迅速改变着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,加速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和进程。

       一、村镇化发展的四种模式

       这22个村,共有139个小组,22830户,56158人。耕地面积79357亩,人均1.41亩耕地,其中水田11054亩,旱地68303亩,山林面积83255亩,人均山林面积1.48亩。2013年人均纯收入9102元。在这22个村中,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:

       第一种是“城中村”,已经或正在溶入城市化的村庄。最典型的是西陵区石板村和伍家岗区共同村。这两个村的产业主要是靠征用集体土地,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征用土地的补偿收入,基础设施完备,人均收入高,上年人均纯收入都在1.2万元,村集体经济雄厚,农民从事了城市的工商业活动,有的住房有好几套,同时享受与城镇人一样的养老统筹和医疗保险等待遇。伍家岗区共同村, 886户,2200人,耕地面积6000亩,去年人均纯收入12700元。村级建工业园区14万平方米。总投资3.3亿元。建设4万平方米的仓储用房民。土地是征用集体土地的15%提取的。

       第二种是城郊的村镇化。这类农村仍然保持了农业主业的特征,如夷陵区仓屋榜村,村前建成了一个大广场。全村1607户,4936人,耕地面积1.5万亩,人均纯收入去年1.43万元。实现了住房楼房化,出行车辆化,通信数字化,烧饭沼气化,农业机械化。猇亭区福善场村,山岗上耸立着一栋栋机新楼房,楼房前后种有柑橘等,公路硬化,实现了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。

       第三种是经济较发达的县域经济中的村镇化。如宜都市、当阳市、枝江市等县市县域经济较发达,一些村级经济较发达,工商业较发达,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,基础设施比较完备,农民收入接近城郊村镇的收入水平。宜都市五眼泉镇响水洞村距宜都市城区6公里,陆渔一级公路贯穿全境,交通十分便捷。全村总面积7.84平方公里,下辖4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2032人。耕地面积1767亩。先后投资165万元的自来水工程,到组、到集中片区主管网道工程已全面完工,投资110.1万元的村委会阵地建设;占地面积187平方米,设有办事大厅、会议室、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室,方便村民一站式服务。投资117.8万元完成硬化公路9条,6.5公里,改善了交通条件,投资92.5万元征地36.8亩进行中心村小区建设,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20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0885元,经济以务工经济为主,主要农作物为柑桔,外出务工人员380人。全村2014年村级预算收入2004万元,其中土地征用收入1655万元,财政转移支付9。3万元,村资产收入40。5万元,土地承包收入35万元,企业上交收入5万元。公共设施道路管理到人到户。

       第四是县域经济欠发达、地处大山区、贫困地区的正在发育成长的村镇化。这类村镇包括兴山、秭归、长阳、五峰等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。其特征是:各种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完善之中,产业结构正在加快提档升级之中,农民收入正在快速增长之中,村庄整治和美丽村庄建设正在形成之中。如五峰县长乐坪镇腰牌村,只见两山之间一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上,盖有数十幢土家风格的新式二层建筑,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全村484户,1593人,耕地面积1799亩,2013年人均纯收入3934元。到村公路已经修通,饮水问题初步解决。白岩坪村6个小组,780户,2600人,4750亩耕地,人均纯收入3500元。水泥路修了20公里,兴办茶厂3700亩,街上已经有110个门面,营业收入450万元。年旅游收入5000万元。

       二、村镇化发展的要素驱动和基本特征

       村镇化是城镇化的雏形和初级阶段,从22个村级发展的模式看,主要有9个基本要素和特征:基础设施完备化;产业结构升级化,城乡网格一体化,村级经济股权化,审批购买快捷化,环境卫生长效化,社区管理精细化,社会保障延伸化,财政供给适度化。

       基础设施完备化。调查表明,22个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备。首先是道路。除枝江的平湖村的公路修到村,修到组、修到了户外,其他的村都将公路修到村级。兴修一公里泥路,在平原地区要投资30—40万元,而兴山县的普安村,6公里公路花费了600万元,平均一公里需投资100万元。因此,山区的交通设施投资更大。其次是饮水安全。城中村、县域经济较发达的村解决了饮水问题。而经济欠发达的县域村,主要采取挖水池的办法解决饮水安全。是一种初级阶段的饮水。再次是用电。基本有用电得到了普遍解决。最后是住房,所有村庄普遍盖起来了楼房。远安县左家坪村,地界,远处两山对峙,左山如同一头巨大咆哮的雄狮,扑向相隔的右一座山峰。阳光从两山之间倾泄下来。山下新盖起了两排象街道形式的新楼房,全村新盖57栋新楼房,一栋投资20—30万元。新添了42个太阳灯。一幅深山中的新城镇情景。

       产业结构的升级化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,发展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柑桔、茶叶等产业和产品, 同时不断改良品种,提档升级,扩大销售,占领市场,争取卖出好价钱,增加村民收入。这是所有村镇高度重视的大问题。可以说村镇之本,村镇之魂,村镇之基,村镇之要务。姊归县盐关村,全村822户,2180人,有耕地面积2500亩,其中水田1070亩。山林4500亩。全村不少农户的柑橘收入年收入10万元,全县10万元的柑橘收入户达一千多户。全村今年办的实事:修通了到果园的公路4.5公里,投入70多万元;改造柑橘品种2500亩,提升了品种质量。柑桔平均价格由去年每斤0.4元提高到0.6元。兴山县普安村引进湖北昭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白茶生产,白茶基地采取是“企业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去年公司茶叶销售收入4820万元,今年可突破6000万元。白茶每斤价格卖到4000元。村里一个农民种一亩白茶的收益高出原来种粮的10倍。去年人均纯收入6300元。

       城乡网格一体化。在今年全省“三万”中,22个村普遍推进了农村网格化管理,一般是以组设为一个“网格”,将村内划分成多个网格;把每个网格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,配备一名网格服务管理员,网格员由政府统一招录,主要职能是收集管理信息、开展便民服务等。配备了139名网格员。做到建体系,定制度,强保障,以村为单元,所有村民的个人、家庭、财产资料信息全部录入了网格,并与县市网格联网和覆盖。构建了乡村“三位一体(网格化服务,便民服务,综治维稳服务),网格平台建设完成60%以上,建立了长效机制,当阳市玉泉办事处岩屋庙村,打开网格。视屏上显示出每个人的照片、住房面积、承包耕地、地理位置等所有信息,同时网络上显示出亮光的具体位置。选拔六名年轻,文化程度高的网格员工资补助年1140元。还有社区安装了5个探头。实现了城乡一体,一网打尽。大大增强了政府社会治安治理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村级经济股权化。农村在实现了“耕者有其田”之后,正在向村级有其股,劳者有其产转变。22个村2013年共有村级集体收入2673.5万元,村均收入121.5万元,除去宜都市响水洞村年集体收入2004万元的不可比因素后,村均集体收入31.9万元。这些村级集体收入来源主要是村级集体企业,如村级小水电站、各种矿场、如金矿]采石场,各种承包耕地和经营收入,各种服务收入等。普遍采取了股权的形式,固定取得股权收入。成为村级开支的重要来源。伍家岗共同村,已经不满足于征用土地得现金的方式,他们与政府协商,将征用集体土地的15%比例,取得土地产权。在土地上建设工业园区,招商引资,发展企业。

       审批购买快捷化。每个村都建立了电子政务会网,村民办事实行网上办公。据统计乡村各种直接办理和委托办理事项有83项,可以直接在网上办理27件审批事项,比如结婚证和生育证,直接将身份份和照片扫描,上传到市,直接办证。我在姊归县陈家垸看到一对夫妇办理生育证,十分钟就办好了。仓屋榜村在供销社设立公共服务站点,直接办理村民的社保卡和涉农支付,今年以来取款450笔,145万元。钱由服务站垫着,财政或银行再支付合站点。随着村级网络的开通,网上购买红火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环境卫生长效化。各村组普遍高度重视环境卫生建设,建立了垃圾箱,购买了垃圾车,负责转运垃圾袋。安排了专人负责管理,安排了专门预算支出。做到环境卫生的长效化管理。猇亭区福善场村开挖了65个垃圾池,大的15个,每个6000元,投资9万元。建小垃圾池以奖代补,一次奖补500元。50个,2.5万元。安排专人收垃圾,有专车,一次100元。安排专人管理,年支出2.5万元。

       社区管理精细化。无论是城中村,还是贫困地区的农村,普遍按照社区管理的要求,对公共事务进行了具体划分,明确责任人,进行了精细化、规范化管理。陈家垸的宣传栏上,将全村所有的公共事务细化,村组干部和聘用人员明确了具体管理事务,一季度一检查,一年一评比。

       社会保障延伸化。普遍建立了养老统筹和农村或城市合作医疗。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城乡统一的成果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%。虽然制度还不完善,标准有待提高,城乡有待统一,但农民表示满意。

       财政供给适度化。22个村2013年转移支付金额达到136.1万元,村均6.18万元。最多的村如长阳郑家榜村达到18万元。最少的也有3万元。村干部人均年工资补助2.3万元。

       三、全省“三万”活动和对口帮扶加速了村镇发展

       近四年来,全省每年开展了一次“三万”活动,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一项突出问题。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了结队子的帮扶活动,有力推动了村镇化的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一是帮扶力度加大。每个村都有帮扶部门,每年都有资金和项目投入。22个村,有三个村是由省直三个部门驻点支持的,其他的19个村,都是由宜昌市和当地县直部门驻点支持。远安县的村镇都有县直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第一村支书。每个部门一般有三个人长期驻点,今年共扶持资金184万元,村均9.2万元,村级投入和项目引进资金2560万元,村均116.4万元。今年共帮助村级办实事93件,村均4.2件。主要支持帮助解决村级公路、安全饮水,用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环境卫生整治等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二是一些部门长期对口帮扶,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五峰县长乐坪镇腰牌村,是省民宗委的驻点,已经住了4年。白岩坪村风景秀丽,“百里幽峡柴埠溪,三千奇峰仙境地“,省民宗委在此村住了8年,每年投入20万元,水泥路修了20公里,兴办茶厂3700亩,街上已经有110个门面,营业收入450万元。村交村4000元。村有茶厂收入6万元。年旅游收入5000万元,提起省民宗委的同志,老百姓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   三是资金投入超规模。创新资金筹措方式,今年宜昌市以县(市、区)为单位、以规划为依据、以项目为抓手,整合项目、整合资源,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和项目建设长效管护机制。坚持“政府主导,农民主体、社会参与、县市统筹”原则,努力破解资金筹措难题。据统计,全市财政投入资金3.62亿元,整合项目资金13.14亿元,各级工作组帮扶6430万元,社会捐资3838万元,群众筹资筹劳2.2亿元。22个今年共投入和项目引进资金2560万元,村均116.4万元。

       四、若干启示

       一是继续加大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支持力度。面对22个村,我都要提出同样的一个问题,村镇建设还有什么新要求和希望。农民的衣食住行基本得到了解决之后,还有什么新的需求和希望,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,农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,概括起来,就是新的4个字:水电路产。

       水就是安全饮水和生产用水。一些富裕村庄的农民有的提出对现行饮水质量进行检验的要求,迫切要求喝上安全卫生的饮水,喝上与城市人一样的自来水,这对全社会的水源管理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,对加强农村安全用水的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一些位于大山区的农民,不仅生活饮水困难,而且对生产用水提出了更大的需求,而解决生产用水的问题,需要巨额的投资。

       电是农民用电量大幅增加,现行的农民用电设施和用电供应量远远不能满意需求,特别随着城乡网格化的实施,不少乡村建立了网格化,农民办事不出村,通过上网购买各种商品,通过网上办理各种行政审批事项,因此,现行农民用电设施和用电量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。我在宜都市一个村调查,仅新的电网改造,这个村就投入了近200万元。因此,保障农民的新的用电需求和设施,同样需要巨额投资。

       路是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延伸到组到户。目前,各级政府的扶持主要是将农村公路修通到村。村村通公路已经不是是梦想,而且已经成为了现实。但是由于宜昌相当一部分村是由原来几个村合并成的,一个村相当于过去一个管理区,面积大,范围广,公路到村后远远不能解决全村的交通问题,于是公路通到组的呼声非常强烈。在山区,一公里公路的投资需要上百万元,如果修到组,投资会更多。有的已经修到了组的村,农民呼声修到户,有的提出修到果园,因为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。

       产是产品、产业、产权和股权。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快速成改善,农民致富的热情高涨,迫切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要求政府提供市场服务,对当地的柑桔和茶叶等传统产品质量和水平提级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提高质量和提高价格水平,这样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。而对现有产品进行品种改良和升级,更是巨大的投资。同时,农民对土地、山村的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对传统的土地征用,不再满意于一定数字的资金补偿,而是要求参与股权。不少村级组织对原有的资产、土地和企业,采取与企业入股经营的方式,取得股权收益。可以说,农村已经由过去“耕地有其田”向劳者有其产、农者有其股转变。

       二是继续深化政府改革,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为村镇的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上来。政府服务的力度有多大,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有多强。政府服务与市场作用成正比。要求县级各种行政审批权项目要进一步精简和下放。如结婚证、农民建房证、低保、临时救助等应当下放到乡村办理。加强村镇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,让农村真正融入市场化进程,加速农村市场化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三是加强村镇干部的培养和教育。随着村镇化的发展,农村社区和城镇化管理人才越来越缺乏的问题非常突出,因此一方面,要加强农村年轻后备人才的培训,另一方面,鼓励城市各方面的人才进入村镇服务,逐步在村镇配备专业化的公务人才,加强对村镇各项工作的指导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升限 原载《财政与发展》2014年第6期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关注微博